体育社会科学

  • 英国体育治理的时代变迁、演变趋向与镜鉴

    燕阳;李斌;韩会君;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对英国体育治理的时代变迁、演变趋向进行审视,进而提出对于中国体育治理的镜鉴价值。研究认为,英国体育治理存在国家支撑的传统福利期(1937—1978年)、市场主导的国家退场期(1979—1996年)、社会投资的折中发展期(1997—2016年)、职能强化的权责回收期(2016年至今)四个阶段。而未来英国的体育治理存在以下演变特征:(1)强化组织管控与福利均衡中的过渡性逻辑;(2)强化体育诚信与文化凝聚中的选择性逻辑;(3)强化协同治理与下沉治理中的整体性逻辑;(4)强化赛事遗产与国际地位中的层次性逻辑。得出镜鉴:强化法理善治水准与均衡财政配置建设;强化体育诚信保障与文化向心凝聚建设;强化整体治理框架与创新治理实践建设;强化赛事遗产设计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

    2025年05期 v.47;No.21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视域下港澳运动员国家认同的建构

    张兆辉;张恩利;邢天胜;程菲;景超;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港澳运动员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视域下港澳运动员国家认同建构的价值意蕴、制约因素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港澳运动员国家认同建构能够提升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稳定与健康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港澳运动员的文化自信;激发港澳运动员的国家责任感,塑造积极的国家认同形象。面临的制约因素:港澳与内地政治制度差异明显,港澳运动员政治认同有待提升;港澳与内地文化内容多元复杂,港澳运动员文化认同普遍低迷;港澳与内地教育体系存在分歧,港澳运动员教育认同缺乏共识;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存在偏见,港澳运动员情感认同易受波动。据此提出实践路径: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增强港澳运动员的政治认同;支持跨文化交流与多元语言环境,促进港澳运动员的文化认同;制定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计划,深化港澳运动员对国家的教育认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加深港澳运动员的情感认同。

    2025年05期 v.47;No.218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基于GIS的中国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布局优化设计与实现

    周文芳;祝洋;于华;刘宇飞;吴璇;

    新发展阶段,县域已成为全面推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攻坚方向。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层次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县域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现实困境,系统构建了基于GIS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布局优化模型,并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空间布局主要存在结构布局规划不平衡、资金供给渠道太单一、空间可达可入不理想、建后维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基于GIS技术优势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据、分析及运用等环节进行科学、合理优化,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旨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依据。

    2025年05期 v.47;No.218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草根足球的“奇观”与“本真”:“苏超”联赛兴起的深层逻辑与价值意蕴

    鲁文轩;史曙生;袁义昂;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探讨“苏超”联赛兴起的深层逻辑、价值意蕴与未来展望。研究发现,“苏超”通过强调“去职业化”与“地域性”,扮演了奇观社会中商业体育的“反叛者”、体育本真性的“追寻者”和液态现代性社会中社会连接的“连接者”三重角色。其生成逻辑为:(1)社会维度,回应了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孤独、社群联结弱化的“连接饥渴”;(2)文化维度,满足了公众对体育本真性的深层渴求;(3)技术维度,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在制造传播“奇观”的同时,亦维系了持续社群连接。其价值意蕴包括:(1)作为一种社会修复机制,部分弥合了现代性导致的社会疏离;(2)作为一场价值重申,重新锚定体育参与、社群联结与精神满足的本真意义;(3)作为一次文化赋权,彰显了自下而上文化实践的活力,启示城市治理需由主导转向服务。其挑战与未来展望:“苏超”需警惕媒介失真、资本侵蚀与行政过度干预对体育本真性的挑战,破解规模扩张中的参与度稀释悖论,并在资本符号收编与行政规训压力下持续进行文化博弈,最终推动短期狂欢向构建基于地方认同与文化实践的可持续公共性转化。

    2025年05期 v.47;No.21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山东省马拉松城市联赛的发展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梁高亮;王宏;蒋争争;卢文洲;贾桂强;袁晓科;

    区域联赛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整体规划的合作格局,进而促进区域赛事协调机制创新。该文对山东省马拉松城市联赛的发展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山东省马拉松城市联赛具有区域联动打造“马拉松矩阵”,展示城市形象;赛道空间布局合理,保障设施服务到位;跑者呈现多样性人群,尽显全民参与热情;赛道尽显地区特色活动,打造沉浸式体验跑步快乐;马拉松运动倡导的价值观,驱动跑者挑战自我与超越极限的发展特征。同时存在参赛资格违规行为、“马拉松+文旅”消费新业态创新不足、完赛物资发放布置不合理和志愿者服务技能有待加强的赛事阻碍困境。基于此,提出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协同发力、探索区域联动办赛模式、打造“好运山东”马拉松品牌、开发“马拉松+文旅”特色旅游路线、加强马拉松运营队伍建设和优化“省、市、县”监管体制机制的优化路径。

    2025年05期 v.47;No.21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竞技论坛

  • 优秀运动员比赛认知活动过程的研究——基于质性分析软件Nvivo

    刘武林;

    该文以优秀运动员官方的视频访谈资料为研究对象,探究运动员比赛认知活动的过程,提炼高水平选手比赛的成功经验为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对视频访谈资料进行文字转录,形成word文档,再通过Nvivo14质性分析软件将转录的文字资料进行研究主题的划分。研究发现,比赛的应对策略、竞技状态的保持、压力的应对、自信心的建立、体育精神的理解是优秀运动员比赛认知活动所体现的内容。在比赛的环境中运动员的认知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比赛策略,它影响着运动员的决策和行为。能够帮助高水平选手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研究认为,高水平运动员比赛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分析、调整和执行策略。有必要提取高水平运动员比赛认知制胜要素,为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参考资料。

    2025年05期 v.47;No.218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体育生物科学

  • 太极拳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老年人扰动后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段晓梅;王祥宇;韩其珍;马勇;毛德伟;

    目的:探讨太极拳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老年人扰动后姿势稳定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姿势稳定性变化与足底触觉、本体感觉及下肢肌肉力量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条件的DPN老年人根据DPN评分分层后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太极拳练习和健康宣教,干预持续8周,每周3次,每次60分钟。干预前后分别评估受试者的足底触觉、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使用前后方向和内外方向的稳定时间作为扰动后姿势稳定性的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稳定时间变化与足底触觉、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太极拳干预后,DPN老年人前后方向(t=4.046,P<0.001,Cohen’s d=0.928)和内外方向(t=4.148,P<0.001,Cohen’s d=0.952)的稳定时间均显著缩短。相关性分析显示,前后方向稳定时间的改善与踇趾触觉阈值的变化(r=0.447,P=0.045)及踝关节背屈肌力的变化(r=-0.389,P=0.031)呈弱相关;内外方向稳定时间的改善与踝关节跖屈肌力的变化(r=-0.558,P=0.013)、膝关节屈曲肌力的变化(r=-0.440,P=0.049)和膝关节伸展肌力的变化(r=-0.394,P=0.045)呈弱到中度相关。结论:太极拳可有效提高DPN老年人受到扰动后的姿势稳定性,其姿势稳定性的改善可能与足底触觉及下肢肌肉力量的变化有关。

    2025年05期 v.47;No.218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训练负荷及恢复特征的关系:基于HRV监控下的研究进展

    裴双玉;韩海涛;

    目的:通过对训练负荷与训练恢复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的理论进展梳理,完善和发掘有效监测和管理训练负荷的新方法。同时,对目前采用的对训练负荷和训练恢复各种监控手段的总结和归纳,特别是基于对HRV监控下的训练负荷监控和恢复研究进展,找到两者存在的联系,并为降低伤病风险和防止过度训练的出现提供数据支撑。结论:训练负荷和训练恢复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证实;HRV用作评估运动员身体状态的工具,可以为训练计划的调整提供指导,同时,能够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的恢复和竞技状态的保持提供科学化建议。

    2025年05期 v.47;No.218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 青少年运动员踝关节损伤预防策略研究

    于浩;叶春明;

    踝关节损伤在青少年运动员损伤中占很大的比例,如不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极易造成慢性踝关节不稳。目前,踝关节的损伤机制已经获得较为丰富的研究,但其损伤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存在不足。本综述在总结前人对青少年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损伤类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预防青少年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策略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47;No.21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学校体育

  • 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2011—2024年的专利质量分析

    韩璐;蔡习羽;余帅;

    体育专利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运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2011—2024年间的专利信息数据进行研究,系统梳理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有效性、专利类型、专利技术领域、专利合作与引用情况等内容。研究发现:我国体育高职院校专利成果建设基础逐步完善,对体育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专利数量还明显不足、专利成果转化率较低,体育科技创新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够等问题。研究提出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制度与激励、提升专利管理的水平、搭建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区域体育产业产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体育职业院校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等建议。

    2025年05期 v.47;No.218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意义、现实掣肘与实践路径

    胡磊;张峰;张超;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以科技革新为坚实根基,凭借技术的革命性冲击、生产材料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多元化转型,催生了一种极具活力与潜力的现代先进生产力形式。该文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全面探讨了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进展,以及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模式创新的有效路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有望助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5期 v.47;No.21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大众体育

  • 日本老年运动健康促进战略:历程、经验及中国启示

    路程;李忠昊;许民强;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日本政府发布的政策文本及老年人运动健康促进策略为切入点,对日本老年运动健康促进战略的历程、经验及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日本老年运动健康促进战略先后历经政策觉醒的萌芽发展期(1963—1978年)、政策制定逐步完善的初创发展期(1978—2000年)和政策延续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其发展经验为:阶段性计划推进和战略协同的政策演进、运动与其他健康促进策略有机融合、建立以社会为核心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科技创新助力老年健康促进战略。得出启示:构建老年运动健康促进政策体系;以运动干预为核心,探索多元融合的健康促进路径;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拓展老年人运动参与策略;推动以“人才、技术、标准、教育”为重点的科技赋能战略。

    2025年05期 v.47;No.218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山东体育科技》介绍

    <正>《山东体育科技》是由山东省体育局主管、山东体育科学学会和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并公开发行的体育科技期刊,入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2011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2022年)。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011/G8,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840。《山东体育科技》于1979年创刊,现为双月刊,系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是以体育运动训练与科研、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体育教学、大众体育等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性体育刊物。其特色为突出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与科研、体育社会科学、大众体育、体育管理与教学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注重论文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2025年05期 v.47;No.2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 稿约

    <正>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真实性,观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通顺、简洁,标点正确。每篇论文以不超过6000字为宜(含图、表)。2稿件格式:题名、署名、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1题名:应准确无误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2.2署名: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及所在省市、邮编。2.3摘要:用第3人称的写法,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着重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100~300字为宜。2.4关键词:应选取3~8个关键词。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的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隔开。2.5英文题名、署名、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姓名中姓全部字母大写,名第1个字母大写,如SUN Xiao-ning;工作单位须全称;摘要、关键词应与中文含义一致。

    2025年05期 v.47;No.218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 下载本期数据